最近从济南传来好消息,山东文艺出版社决定设立“长篇小说出版基金”,每年斥资100万人民币,征集出版体现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相信这能够对繁荣我国的长篇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却不料,一开始着手具体实施,竟是困难重重。如何花好这100万,使它能够托出几部真正的优秀之作,一时成为压在该社上上下下工作人员心上的重石。为此,他们派代表上京,拜访了一批作家、评论家,虚心求教,广纳贤言,结果还真取到了真经,心满意足归去。而北京这些专家们提供的意见,恰好有不少切中当下我国长篇创作的深层问题。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于青处长介绍,这些年我国的长篇小说的确很热,每年平均出版600部左右。这里面当然有一些很好的作品,是可以在文学史上留下来的。可大量的却是平平之作,即使有些一时“炒作”得沸沸扬扬的,也很快就被人遗忘。近期的情况也不乐观,用于青的话说,有时连续几个月都看不到一部有质量的作品;读很多书竟像是在翻手稿;连有些获奖图书也是提纲式的,有的全书竟然连一句天气、自然、环境的文学描写都没有,可以看得出来,写得很浮躁,拼命赶速度,把一个故事大体勾勒全了就算完了事。所以,长篇创作的“数量上下来一些,质量上提高上去”,已成为当务之急。
评论家雷达建议,“100万基金”首先需要分析和认清形势:1,当下长篇的需要量到底有多大?2,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作品?3,作家的创作能力怎样?4,创作队伍的整体状况如何?有多大潜力?……雷达特别强调指出,在我们的作家已经写了几十年,近年来更是超速度赶写、比较疲惫的情况下,还能有多少部好长篇出现,应当做到心中有数。因此,“100万基金”千万要沉得住气,要扎扎实实地搞。
评论家缪俊杰、胡平,既是作家又是资深编辑的傅溪鹏、韩作荣等,也都提请出版社注意不要指望很快就出书、出成绩,而要从基础工作做起。特别注意挖掘一些有创作潜力的中短篇小说家,尤其是还没出过长篇的中青年作家,给他们以切实的帮助。韩作荣说,以往的事实多次证明,一个作家最好的长篇,往往是他的处女作,因为这是他多年的积累,又是处于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之中,写得也呕心沥血,所以要多注意处女作。
“100万基金”的征集宗旨,强调了作品的时代性、现实性,特别欢迎那些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这一点,尤其引起北京专家们的赞赏。
近期银屏上有很多古装戏胡编乱造,大倒观众的胃口,也引起文学界、学术界的严肃批评和反思。反思的结论之一,就是当下的文学创作,还是必须坚持走现实主义道路,深刻反映社会进程中的现实冲突与矛盾,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他们对生活的期盼与信心。
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创作道理也一样。文学界虽然没有满世界古装、言情、武侠,但也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创作倾向。一是所谓“纯文学写作”,只强调纯艺术性,拘囿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狭小圈子,回避千百万人民群众沸腾的现实生活,从而严重脱离了读者。二是“观念写作”,从某个社会学的观念出发,占住一个“重大题材”就写,不注重艺术体验和从生活出发,把长篇小说写成社会问题的图解报告;有的连这都做不到,只不过是作家个人的主观臆造,严重背离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为好长篇呢?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建功说,最高的创作境界,应是对个人和民族最深重的、生命状态上的危机感、认同感。因此,我们的作家应该思考长篇要在哪儿突破?资深编辑刘茵认为,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依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长篇小说的评价标准,还是要以艺术性高、思想深刻为主。评论家何西来说,“好的作品不一定是跟风的。”后来他又修正说:“一定是不跟风的!”
“现在的作品都太长。”前《人民文学》总编程树榛一言以蔽之。在读了一批近年来评价颇高的长篇后,他却直摇头:比如获奖的XX三部曲,拖得太长,一部其实就够了;节奏太慢,读了开头就读不下去;语言功力也不够。这的确说到点子上了。
几年前,记者就曾听到过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批评特别走红的一部长篇。一位委婉地说“我怎么就读不下去呢?”另一位说“语言太罗嗦,一半篇幅足够了。”近来,记者又听到年逾九旬的老作家施蛰存先生,他说,当代的有些小说,太罗嗦了,30万字的,我写10万字就够了。类似的提醒,至今却还没有引起文坛的重视。
这几年相当一部分作者,加上编辑,心态浮躁,恨不能每天都能抱上一个大金娃娃。作者手不停挥,再顾不得挖空心思地谋篇布局、呕心沥血地遣词造句等等,加上稿费一般都按字数上扬,于是就洋洋洒洒失去了节制。编辑们一旦得到名家稿子后,加班加点,日夜兼程,哪里还顾得上提出艺术上精雕细刻的高难要求?于是我们就惊奇地发现:怎么现在对长篇失去标准了呢?过去出一部长篇,有“十年磨一剑”之说,经典的“三红一创”,还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不只一部是几乎整个儿推翻,重新加工的。而现在,似乎谁都可以写长篇,而且写得轻轻松松,似乎不论写到什么水平都可以出书,这到底是整体水平提高了还是下滑了呢?
先不说我们的学识和外文水平远比不上鲁迅、朱自清、茅盾、巴金那批大师,单说要是在写作态度上再如此掉以轻心,那我们不但永远赶不上,就连我们写的还能不能被称为“文学”都得存疑!所以,建议“100万基金”不妨开个头,来个硬性规定,限制作品字数在XX万字以下,也许会收到奇效呢。
再好的作品也离不开编辑。一个好编辑的标准,是既要有沙里淘金的眼光,又要有团结作家、拿到好稿的本事,还要有安于案头文字工作的敬业精神。一个出版社兴旺不兴旺,全赖它有无一批好编辑。现在对编辑的作用比较轻视,致使相当数量的编辑、特别是年轻编辑们不安心编辑工作,差错率居高不下,好坏稿子把握不住,团结不住作家。
评论家李炳银建议,“100万基金”要想操作得好,应该拿出一部分款项,面向全社会,设立“佳作推荐奖”。这可以借助全国的优秀编辑,极大地增强组稿实力;然而更重要的是把编辑工作的重要作用突出出来了。
今天的编辑,其实比过去的要求还要高,已不止是组组稿,做做案头的文字工作,还必须具有现代意识,从分析形势、提出选题开始,直至捕捉创作信息、获得作家的信任、参与到创作中去、给原稿锦上添花;还有装帧设计、成本核算、攻关、营销、宣传、评奖等等一系列事项。这一切,已远不止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还需要能力和水平。而在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就业形势下,优秀人才必然是向优工优酬的方向流动,所以重视编辑们的工作,借助全社会好编辑的力量,也可以说是搞好长篇征文乃至繁荣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